2016最新中考動態(tài)
2016中考錄取分數線
2016中考成績查詢、中考查分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教案)
作者:佚名 信息來源:不詳 更新時間:2016-1-1
五、典型試題解析。
1.下面不用比擬手法的句子是:
A.煙囪發(fā)出嗚嗚的聲響,猶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風雨壓彎了的花草兒伸著懶腰,宛如剛從睡夢中蘇醒。
C.遠處林舍閃閃發(fā)亮,猶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蕩。
D.偎依在花瓣、綠葉上的水珠,金光閃閃,如同珍珠閃爍著光華。
2.下列句子在修辭運用上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這幾天跟過節(jié)一樣熱鬧。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樣貴。
C.他的臉色跟紙一樣白。 D.這里的老鼠跟貓一樣大。
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辭方法正誤的能力。比擬又稱擬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擬人和比喻兩種修辭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煙囪“哽咽”、B句的花草兒“伸著懶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閃閃發(fā)亮的“遠處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與比較句的能力。構成比喻的本體與喻體應是性質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處的不同類事物,A、C、D三句能構成比喻,B句的“蔬菜”與“水果”是同樣性質的東西,句中的“一樣”只是它們的價格,屬比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著兩種測試方式。例1是題干給出了辨析的對象��比擬,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可以直接從辨析對象入手去找出沒有用這種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題干沒有給出辨析對象,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首先從“三句”中歸納出辨析對象(修辭方法)是什么,再找出與辨析對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對象歸納錯了,就不能準確答題。因此,一般說來,后一種測試方式的難度要大一些。
3.下列各句中比喻詞用的不恰當的一句是 ( )
A.他提著兩個包,氣喘吁吁地走著,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腳、淺一腳。
B.小戰(zhàn)士斜挎著沖鋒槍,在崎嶇的山路上猛沖,腳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輕
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隨著隱隱的仙樂,冉冉地向遠方飄去。
D.她突然瞥見路中央盤看一條大蛇,蛇頭昂起,張著大口,她頓時感到兩
腳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是B。B句腳步“踩在棉花上”應當是松軟無力的感覺,無法與“輕
快”作比。
4.以下幾句運用修辭方法恰當,并確實增強了表達效果的一項是: ( )
A.海外兒女思鄉(xiāng),思鄉(xiāng),思鄉(xiāng),此情此意久長。
B.他的話沒有實質內容,全得像戰(zhàn)鼓一樣。
C.蒲公英柔軟的莖上頂著小黃傘,雄糾糾地守衛(wèi)在道路兩旁。
D.個人的自學,個人的努力,個人的獨立鉆研,是主要的;但是適當的討
論,相互的討論,集體的討論也是必要的。
[解析]答案是A。A項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B項
把空洞的話比作“戰(zhàn)鼓”,不妥。C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
作“雄糾糾”的衛(wèi)士,不當,反而影響了表達效果,D項運用排比,但
“自學”、“努力”、“獨立鉆研”不能并列,自學已經包含了個人努力,
個人努力包含了獨立鉆研。“適當”、“相互”、“集體”說的角度不一,“適
當”是講程度,“相互”和“集體”說的是討論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
5.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當的一句是( )
A.他提著兩個包,氣喘吁吁地走著,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腳,淺一腳。
B.小戰(zhàn)士斜跨著沖鋒槍,在崎嶇的小路上向前猛沖,腳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輕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隨著隱隱的仙樂,冉冉地向遠方飄去。
D.她突然瞥見中央盤著一條大蛇,蛇頭昂起,張著大口,她頓時感到兩腳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為B。B項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輕快”不恰當,腳踩在棉花上,步履維艱,不 可能有輕快的感覺,顯然本體和喻體相矛盾。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體和喻體有相似點,否則便不能構成比喻。6.對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辭方法和它的表達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月光一瀉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張的手法,極力表現(xiàn)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純潔。
C.用比喻的手法,描繪荷塘上月光的清純柔和。
D.用擬人手法,描寫月夜的寂靜安寧。
解析:答案為C。原文中沒有使用夸張和擬人這兩種修辭方法,而是比喻,但A項的理解沒有 抓住喻體“流水”的特征,而C項都抓住了,故C項為最佳答案。
正確運用修辭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7.對下面所采用的修辭方法和它的表達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們的筋骨和脊梁。( 運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細致的工作作風。)
B.“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xù)存在著。(運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細致的工作作風。)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島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作者運用比喻修辭,表達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滿了苦悶彷徨的感情,如果沒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會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縫隙,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在半空中展開枝葉,像是和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樣子。不管怎么樣,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誰都不該似的。(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松樹的千姿百態(tài)、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解析:答案是C。A項運用了比喻,沒有擬人。B項中分析錯誤,應為“主觀主義的作風”。D 項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運用了擬人,如:“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現(xiàn)松樹的那種“在逆境中奮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綜合這兩方面考查,選C。
要注意根據修辭的作用來分析。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斷變化,www.txjunshi.com 91中考網提供的中考成績查詢查分、錄取分數線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以相關招生考試部門的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