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中考動態
2016中考錄取分數線
2016中考成績查詢、中考查分
2012泰州中考語文試卷試題及答案
作者:佚名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2-6-21
公叔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諱:意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孫鞅:即商鞅。④為:如果。⑤競:同“境”。⑥悖:糊涂、昏聵。⑦固:原來。
8.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對曰 ( ) ②愿王以國事聽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強( ) ④悖者之患 ( )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出而謂左右曰
A.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八則》)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D.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譯文:
(2)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予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
11.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給了我們怎樣的借鑒?(2分)
(三)閱讀朱啟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題。(10分)
①古人稱筷子為“箸”,這個專稱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漸稱“箸”為筷子。如明人陸榮《椒周雜記》載,吳中民間行船時忌說“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筷”。
②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紂王已用象(牙)箸。在長期的使用中,根據考古資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變化,也有制作質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兩頭同樣粗細。先秦時期乃至漢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銅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體圓柱形,長約20多厘米,屬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東周青銅器中也有銅筷一雙,細長方形,殘長20.3厘米,寬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細又有了變化。四川發現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雙銅筷,長24厘米,筷首與筷足,粗細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長短并無定制,約20厘米左右。形體有方有圓,其徑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會超過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細——古人之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挾(即“箸”),其無菜者不用挾。”夾羹內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或者用勁撕裂食物。箸之細徑不礙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銅、玉、骨、銀等。最廣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為我國文化特征之一,源遠流長。各地也都有名筷生產,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圓頭筷,廣州的烏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2012泰州中考語文試卷試題及答案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斷變化,www.txjunshi.com 91中考網提供的中考成績查詢查分、錄取分數線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以相關招生考試部門的信息為準!